其他

2017年第六期文章摘要(一)

2017-11-08 本刊编辑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转向及其挑战

——以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马凤芝,开源

(北京大学 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摘要:以历史维度的政策梳理和现实材料的经验分析为依据,讨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已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的五大政策转向:扶贫方针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瞄准对象由区域、县域转向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方略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扶贫;社会动员由政府扶贫转向社会扶贫;主体地位由被动式扶贫转向参与式扶贫。扶贫开发转向在经验材料上得到验证,但仍面临着项目制扶贫的短期效益、参与式悖论、治理困境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经验与理论探讨可以为“扶贫攻坚”的历史性任务提供贫困观重构、人力资本建设与贫困治理等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转向;项目制扶贫;参与式扶贫;第一书记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六期1-8

 

易地搬迁破解深度贫困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

贺立龙1 ,郑怡君1,胡闻涛2,於泽泉3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2.四川大学 吴玉章学院;3. 四川大学 商学院,成都 610064

摘要:加大对深度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是破解深度贫困的重要之策。粗放搬迁、安置包办、只搬不扶等政策偏差,降低了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施策成效。采集秦巴山区易地搬迁村户的样本数据,对不同贫困深度村户的搬迁意愿与脱贫结果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贫困深度与家庭特征不同,村户易地搬迁意愿不同;包揽式、唯补贴的搬迁安置方式,忽略搬迁对象的贫困深度及其脱贫需求差异,容易降低脱贫成效,形成“救济陷阱”;相比补贴安置与政策救济,搬迁后生产与就业的接续是脱贫的根本之路。因此,应实行差异性的搬迁规划引导政策,瞄准村户的搬迁安置需求进行精准的安置帮扶;设定安置补贴的有效区间,优化搬迁考核评估;着眼于“脱贫”,开展搬迁安置帮扶,以“减贫”定搬迁、谋发展。

关键词:易地搬迁;精准扶贫;救济陷阱;安置补贴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六期9-17

 

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研究

张明皓,豆书龙

(中国农业大学 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摘要:农业供给侧改革与精准扶贫具有逻辑关联性,适合构建二者的衔接机制。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制度供给与改革对象明确化的需求,而精准扶贫在制度典范、数据共享、产能化解以及内向监控方面可与农业供给侧改革形成具体的衔接领域。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也为精准扶贫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机遇空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配置型资源和权威型资源的下移使精准扶贫的内在动力发生明显变化,而因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化原则的引入,扶贫治理规则也发生变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衔接机制的建立,表明政府应在双方协同关系的基础上实施“整体性治理”,以此克服碎片化的制度和政策对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扶贫治理时机的延误。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衔接机制;整体性治理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六期18-24

 

试论新常态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龙,方兰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主线。农产品去库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直接原因,农业缺乏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原因,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终目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供给学派以及农业发展理论的有机结合。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三条主要路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主体;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产业融合,形成现代农业全新业态。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新常态;产业融合

 

本文刊发于2007年第六期25-3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